小米杂谈

当前位置/ 主页 > 敖汉小米 > 小米杂谈 > 正文

小米粒撬动大世界——敖汉旗精彩演绎“世界小米之乡”

一粒米,记录了遗传8000年谷物基因的密码;一粒米,承载了香甜8000年人类舌尖的历史;一粒米,铸就了敖汉8000年农耕文明的辉煌;一粒米,开启了谷乡永续发展的新纪元。同龙之祖、玉之源一样,世界小米的源头也在敖汉。这一切皆缘于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民以食为天。古人的食物是什么?敖汉旗璀璨厚重的史前文明埋下了重大线索。

中华文明史,光辉灿烂;敖汉史前文明,无与伦比。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就不能不了解敖汉古文化。

敖汉旗历史悠久,在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点4000余处,居全国县级之首。境内发现有从1万年前延续到2000年前,未出现时代断层的七种文化类型: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其中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汉地名命名。它们的发现和命名,添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编年的空白,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3000年。这里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齐全、脉络清晰、没有缺环,被学术界誉为是“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其中兴隆洼、兴隆沟、赵宝沟、大甸子、城子山、草帽山、武安州、降圣州、燕长城等9处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祖、玉源、中华祖神、华夏第一村,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让敖汉旗蜚声中外。

与厚重的史前文明交相辉映的是灿烂的农耕文明。2002年——2003年期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考古工作者从三个地点先后采集植物标本浮选土样1500份左右,然后在实验室对浮选结果进行识别、鉴定,从中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谷粒,其中黍占90%,粟占10%,呈人工栽培形态,说明谷子最早在这里驯化栽培。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碳14手段勘检,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旱作农业,通过北方草原通道自东向西传至欧洲,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由此敖汉被定位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起源地。

 

由此断定,敖汉是世界小米起源地。历史的长河汩汩流淌,绵绵不绝。大地一样厚重的积淀和传承,让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大放异彩种植,为文明的诞生预留下了革命性的伏笔。经过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敖汉旗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97处。石耒、石耜、石斧、石刃、磨盘、磨棒、陶器、骨器、蚌器……大量古老的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敖汉旗的旱作农业萌芽于“小河西”、发展于“兴隆洼”、辉煌于“红山”、传承于“夏家店”、延续到“元明清”。每年的秋后,浅耕过后的农田,错落的灰圈依稀可见,那是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聚落的房基落。考古专家通过氮15骨骼鉴定,证实了谷物已然成了红山人的主食。红山文化之“米”字纹陶片,字体清晰,强烈表达着小米的原始话语权。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先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生活体系。以敖汉谷物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始终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来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

借助于粟黍之源的重大考古发现,敖汉旗经过两年时间不遗余力的“申遗”,2012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授牌敖汉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遗产地。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继“全球500佳”环境奖之后,敖汉旗获得的又一项世界级殊荣。

小米的芳香永远被味蕾记忆。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赋予了敖汉小米绿色的品质,托举敖汉小米以无上荣光的地位。

 

小米,谷子去壳后的产物。

敖汉小米的品质,被赋予农耕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的地域条件上。敖汉的每一粒小米都是文化遗产,都是地理坐标。绿色,佑护着粟黍的安全。敖汉旗经过半个多世纪环境治理,人工造林5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5%,是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125万亩,是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因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对于世界人类生存具有极端重要的典型意义,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敖汉旗“全球500佳”环境奖。

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41°42′~43°01′,东经119°32′~120°54′,属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这个纬度,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优质生物生长的黄金纬度。

这里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回暖快,夏季短促而酷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骤降,雨热同季。较高的积温有效性、适中的年降水量、丰富的日光照射、较大的气温日差使这里成为北方杂粮种植比较理想的区域。全旗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中含量丰富而均衡的有机质、矿物质为杂粮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境内的河流无污染,夏季蓄水充足以及地下水的充分补给为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便利。敖汉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无污染的土质和空气、施用自制的农家肥,使杂粮保持了天然特性,因此敖汉杂粮赢得了“中国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敖汉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是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

绿色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质土壤,丰富的小米营养,赋予了敖汉小米悉出天然的特征。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敖汉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敖汉小米的前世今生,荫泽了千秋万代。敖汉旗380万亩耕地,在历史和文化的品牌作用下,谷价连续攀升,经济效益凸显,市场预期乐观,促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敖汉谷子种植面积近80万亩,经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对2011-2013年全国县级谷子生产规模和优质品种面积统计,敖汉旗稳居首位,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授予敖汉旗“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称号。敖汉旗每年向全国输出6万吨优质谷子,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延续千年薪火,接力历史跫音。把农耕文明传给未来,当代敖汉人自觉肩负起文化的保护与担当。

 

全球旱作之源,世界黍粟之乡,历经八千年的风雨和时代变迁,黍和粟这一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大地上消失,而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敖汉旗仍保留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了将农耕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敖汉旗在具有杂粮种植传统的兴隆洼镇、玛尼罕乡等5个乡镇开展了挨村挨户的传统谷子农家品种搜集、整理工作。已将搜集到的99个当地谷种与从全国各地引进的212个谷种共同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试种,传本推优,选育出了敖汉金苗、敖汉红谷等优质谷种进行推广种植。筹备建立全国首家旗县级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依靠科技手段,传续千年谷香。文化是最好的传承。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敖汉的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文化,并世代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一方面指导了农业生产,同时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农耕文化,丰富多彩。从远古的祭祀活动,到近代的祈福习俗,无不和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流传在敖汉旗境内的庙会、祭星、祈雨、撒灯以及民间的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白塔撒龙灯、呼图格沁、跑黄河等大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庆祝丰收,人们在未能了解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把一切未来希望寄托于天地和神灵,以求获得如意和平安。

美食美味,令人闻而生津。几千年来,敖汉人延续着特色的饮食习惯,小米食谱大体可分粥类:小米红薯粥、小米羊肉粥、小米蔬菜粥、小米山药粥;米饭类:小米饭、二米饭、风干小米饭、豆角饭;蒸笼类:散状、豆包、年糕;水煮类:饹豆、饸饹;煎制类:小米面饼、煎黄米豆包、粘饼子。原野胜画卷,田园好风光。敖汉旗是农、林、牧三大产业系统耦合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旱作农业种植栽培的基础。旱作农业系统中,粟和黍与豆类、高粱、玉米等间作套种或者换茬种植,即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同时也增加了景观的色彩。在敖汉旗,坡坡岭岭、沟沟坎坎,到处都是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杂粮作物,形成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独特的景观。

为了唤醒留存在老百姓头脑中所有这些农耕文化的记忆,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在萨力巴乡等乡镇,采访了70岁以上的老农30多人,从耕作方式、民谚民俗、传统烹饪等方面以文字、音像的形式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

小米粒撬动了大世界。在谷乡通往世界的通衢大路上,时代为敖汉小米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历史,注定要在某个紧要处迈出实质性的跨越。2013年8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小米起源报告会在敖汉举行,世界农耕文明的权威学者、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科技研究所所长马丁·琼司,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刘新益,立陶宛国立大学考古系教授吉尔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世界农耕文明中国专家组成员赵志军分别做了《农业知识传播的旋转餐厅》、《农业起源研究——理论与意义》、《中国作物何时传入欧洲》的报告。这些精彩的报告,为“世界小米之乡”的落成举行了一个奠基礼。2014年5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揭牌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敖汉旱作农业探源》首播式、敖汉史前农业考古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在敖汉同期召开,将敖汉旱作农业文化宣传又一次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当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王巍了解到,赋予文化底蕴的敖汉小米身价倍增,直接致富百姓,考古成果奇迹般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的时候,他激动得泪流满面:“这是对考古界最崇高的褒奖啊!”金谷飘香锦绣地,秋风送爽传佳音。2014年9月3日至5日,敖汉小米终于迎来了它辉煌的时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敖汉旗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敖汉旗热水温泉城召开,来自英国、美国、印度、韩国及国内的众多顶级专家学者通过从农业考古、谷子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谷子体系及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研讨论证达成共识,大家从心底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敖汉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小米之乡”!中国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向全国、全世界发出一个温泉城宣言:中国敖汉是世界小米之乡!

会议围绕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主题进行了研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植物学、农学和基因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发现,当世的小米基因与与兴隆沟出土的碳化粟一脉相承。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敖汉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小米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氮15等现代科技考古技术运用等,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对敖汉小米文化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未来优质小米的产业化开发方向,利用谷子起源研究等粟文化发掘带来的动力,必将扩大敖汉小米的影响,促进敖汉小米产业链条的完善,提升敖汉小米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化水平,使敖汉真正成为优质小米产业强旗。

至此,完全可以总结出敖汉小米的独特优势是:粟之源,世界小米之发端;历史久,上溯8000年已远;文化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环境好,全球环境500佳;品质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大,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这六大无形资产、六大重量级金牌、六大耀眼夺目的光环,六大至高精准的定位,为敖汉小米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做足敖汉小米产业大文章,为敖汉人民谋求更大的福祉。


传承是为了光大,保护是为了开发、定位是为了发展。

近年来,敖汉旗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引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抢市场,坚持实施专项推进。已引进内蒙古金沟、远古农业等龙头企业,扶持蒙惠等本土企业,组建了惠隆杂粮、海祥杂粮种植等合作社,培育了村头树等网络销售公司,打造了八千粟、兴隆沟、孟克河、华夏第一村等品牌,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80万亩,认证有机小米产品3个,绿色小米产品2个,培育谷子新品种4个。目前,以小米为代表的敖汉杂粮现货和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市场预期乐观,有力地证明这些历史与文化的附加值远远超过了敖汉小米的本身,为敖汉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如何促进敖汉小米产业真正散发出文化与经济巧妙结合的异彩?敖汉旗委、旗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践行群众路线,树立新的政绩观,让老百姓直接端上小米产业的金饭碗。敖汉旗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全力实施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大力发展优质谷子产业,加快推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走出一条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绿色崛起之路:推进谷子规模生产。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利用现代生产组织模式,拓展杂粮等农产品深加工。计划到2020年,全旗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

确保谷子生产质量。责成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局,建立旱作农业品种研究所和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负责旱作农业品种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繁育、推广,以科学的谷子生产管理标准,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种植。

延伸谷子产业链条。依托现有或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以谷子为原料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高起点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谷子产品。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衔接谷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实现生产者、经营者与顾客由“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使销售渠道更加直接、便捷;推进“农超对接”,开辟优质农产品直供市场绿色通道;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有效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打造谷子产品品牌。深入挖掘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优势资源、世界级品牌效应和文化元素,市场化运作,大力宣传和打造名优品牌,提高敖汉杂粮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近期规划开发兴隆洼、赵宝沟等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区,结合杂粮种植区的特征,建设错落有致的生态农业梯田、颜色各异的杂粮种植带、风趣十足的耕作体验区和原生态采摘区;建设农耕文明博物馆,集农耕文化传承、旅游、教育、研究于一体。中远期规划建设多处农耕文化精品工程,全面开发遗产地旅游产品,形成富于民族风情的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农业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瞄准“中国北方杂粮输出集散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绿色有机杂粮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敖汉旗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谷子产业格局,建成“龙头企业做市场、品牌建设树影响、合作组织抓生产、政府部门做服务、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谷子产业体系,凭借天然绿色的品质、健康休闲的标志和农耕文明的厚重,让敖汉小米享誉国内外,走向全世界!

中国权威育种专家袁隆平说,小颗粒可以震颤大世界。小小的一粒米,蕴含着超越想象的信息,它天使般降临在我们面前,帮我们撬动大世界,实现新梦想。


共2页:1 2
本文标题: 小米粒撬动大世界——敖汉旗精彩演绎“世界小米之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aohan123.cn/aohanxiaomi/xiaomizatan/9.html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18647655251 或查找公众号 敖汉特产 即可。